豬呼吸道疾病的宏觀控制-“整體觀”
豬呼吸道病是危害養豬業的重要疾病,它給養豬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刂坪秘i呼吸道病會大大提高養豬的經濟效益。疾病的本質就是全身性機能障礙的局部表現,所以必須在控制上始終堅持“整體觀”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我國豬病發病率高、生產性能低下和目前的防控理念、防控措施有關。所謂的整體與局部是相對而言,把豬場看成整體,那么單棟的飼養舍就是局部;把豬群看作整體,單只豬就是局部;把豬看作整體,呼吸系統就是局部。防控豬病的本質是解決好“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
1、搞好環境控制的“整體觀”-“天物合一”思想
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其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只有做到環境與動物之間保持和諧,動物生存環境符合動物的自然生物學屬性動物才能不發病或少發病。這就是“天物合一”思想。從生物學特性來講,豬喜歡干燥、溫暖、舒適、衛生的環境,而廣大養豬業戶基于條件的限制,給豬提供的是往往是潮濕、寒冷、難耐、骯臟的環境,常常造成豬群發病率的上升。
溫度:初生仔豬需要32-33℃的環境溫度,以后每周可下降2℃,21天斷奶的仔豬斷奶時需要27℃,28天斷奶的仔豬斷奶時的環境溫度也不能低于25℃。保育期的仔豬環境溫度以22-25℃為宜。育成、育肥階段環境溫度以18-23℃為宜。
濕度:相對濕度以50-55%為宜。
空氣質量:氨氣 20ppm以下。
二氧化碳:0.15%以下。
總塵埃:3.7毫克/立方米以下。
可吸入塵埃:0.23毫克/立方米以下。
飼養密度:斷奶-15千克,每平方米3頭;15-30千克,每平方米2頭;30-60千克,每平方米1.5頭;60-100千克,每平方米0.9頭。
降低飼養密度可大大降低豬群的發病率,在目前豬病多發的情況下提高飼養密度只會造成豬群發病率升高、經濟效益下降,而降低飼養密度可能會使單只豬的經濟效益和總體經濟效益都有明顯的升高。
豬群的大小:保育豬每群不超過20頭。最好是同一母豬生產的同一窩仔豬,一般在10頭左右。不涉及并群,減少仔豬之間的爭斗。育成、育肥豬 每群不超過10頭。
2、管理方式上的“整體觀”-“群防群控”思想
豬病防控上的“群防群控”思想,有兩層含義:一是我們采取的措施針對所有的豬,二是我們采取的措施,針對盡可能多的病。管理方式是否科學、先進,會造成發病率的巨大差異,是決定養豬成敗的關鍵,是界定現代科學養豬與傳統養豬的分水嶺。
全進全出制度:全進全出制度是控制傳染病和減少傳染病發生的最好方式。為了控制呼吸道病的水平傳播,必須嚴格實行全進全出制度。只有這樣才能確??丈岬南?,切斷病原微生物的生存鏈,降低豬舍內病原微生物的數量;杜絕上一批次的豬把病原微生物傳給下一批豬。
密閉式隔欄:采用柵欄式隔欄,兩個不同欄舍的豬只會進行嘴巴的接觸,造成疾病的接觸傳播。一頭豬發病會通過這種接吻式的(豬只喜歡的一種感情交流方式)傳播方式將疾病在整個豬舍傳播開來。采用封閉式隔欄(隔墻),會杜絕各欄舍之間的直接接觸傳播,把傳播范圍限制在一個欄內。
分點飼養:分點飼養又分為三點式飼養和兩點式飼養。三點式飼養,就是妊娠舍和分娩舍為一處,保育舍為一處,育成和育肥另為一處。兩點式飼養就是妊娠舍和分娩舍為一處,保育舍、育成舍和育肥舍為一處。各點之間的距離在150米以上。分點式飼養杜絕或減少了不同生產用途和不同生長階段的豬群之間疾病的傳播機會。及時淘汰病弱豬:生長發育遲緩的豬只最易感染疾病或者本身就是患病豬,這些豬往往成為豬場內豬病的主要傳染源。及時淘汰這些病弱豬只就等于消除了傳染源,會大大減少病原微生物的傳播機會。另外,養殖這些病弱豬根本就不會給養殖者帶來經濟效益。
3、控制豬細菌性呼吸道病的“整體觀”--提高群體免疫力+脈沖式給藥
引起豬細菌性呼吸道病的病原有支原體、副豬嗜血桿菌、巴氏桿菌、胸膜肺炎放線桿菌、敗血波氏桿菌、鏈球菌等等。這些病原所導致的感染,在大多數情況下應用疫苗免疫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可能與豬群免疫力低下加之疫苗本身的質量不佳有關。目前,導致豬呼吸道疾病乃至大多數感染性疾病的多發其主要原因就是豬群的群體免疫力低下,全面提高豬群的非特異性免疫力是杜絕和減少疾病的根本。
導致豬群免疫力低下的原因與以下因素有關:免疫抑制病的廣泛存在,如藍耳病、圓環病毒??;重金屬添加劑的濫用,如高銅、高胂、高鋅;霉菌毒素污染;影響免疫的化學藥物,如氨基苷類、四環素類抗生素的濫用;嚴重的囚禁;惡劣的環境;過多的應激;營養的不平衡。定期或長期添加一些提高免疫功能的藥物,對減少呼吸道疾病大有益處。有些呼吸道疾病屬于內源性感染,如副豬嗜血桿菌病等,通過搞好環境衛生和加強消毒等措施不能有效控制發病,必須定期添加提高免疫力的藥物和對該病原菌敏感藥物進行預防。例如在養豬生產上,用提高免疫力的諸益健與復方廣譜抗菌藥氟特、別克混飼,可以同時抑殺病原和提高免疫力,對預防豬細菌性呼吸道病效果極為顯著。
目前,廣大養豬場在保健用藥時通常采用低劑量7天給藥的方式有必要進行修改,改變為劑量提高1倍添加3天的方法效果更好。我們國家的養豬生產在抗生素使用上很不科學、很不嚴謹,濫用現象十分嚴重。因此,造成細菌的廣泛耐藥,最后導致藥物預防效果不佳。如果血液中的藥物濃度或靶組織的藥物濃度達不到有效抑菌濃度,那么無論添加7天、70天、還是7個月都達不到預期效果。如果藥物濃度足夠,3天時間的添加就足以對體內的細菌進行有效抑殺和清除,沒有必要進行長達7天時間的添加。
4、控制病毒性呼吸道病的“整體觀”-提高群體免疫力+免疫接種
引起豬呼吸道病的常見的病毒有偽狂犬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流感病毒、豬呼吸道冠狀病毒、圓環病毒以及豬瘟病毒等。以上這幾種病毒性呼吸道病沒有任何好的抗病毒藥可以應用于臨床,并且農業部在2005年11月份已下文明令禁止在食用動物上使用人工合成的抗病毒藥物。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雖然有弱毒疫苗和滅能苗問世,但臨床使用效果不甚理想,中外專家的意見也不一致,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豬圓環病毒感染截止目前還沒有針對性的疫苗上市,疫苗正在研制之中。豬呼吸道冠狀病毒的發病率和致死率都比較低,一般不采用免疫接種的方式進行預防。豬流感多發于寒冷季節,發病率高、死亡率低,疫苗應用也不廣泛。這四種病主要依靠綜合性生物安全措施、改善飼養環境、提高豬的營養水平和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力來進行預防。
豬偽狂犬?。涸谟韶i和育肥豬臨床表現為長期咳嗽,漸進性消瘦,應用抗菌藥和抗病毒藥治療無任何效果。目前主要采用疫苗接種的方法進行控制,在偽狂犬病的嚴重威脅區,在仔豬3日齡時用半個劑量的基因缺失弱毒疫苗進行噴鼻,21日齡時進行偽狂犬病弱毒基因缺失疫苗注射,7-8周齡時再進行肌肉注射接種豬偽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有極高的保護率。偽狂犬病的中度威脅區,可以不進行噴鼻免疫,僅在21日齡和7—8周齡時兩次免疫即可。偽狂犬病的低發地區,僅在7—8周齡時一次免疫接種即可。豬偽狂犬病主要以細胞免疫為主,所以在進行免疫接種時,建議采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滅活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
豬瘟:以免疫接種為主要預防手段,脾淋苗效果優于細胞苗。
5、控制寄生蟲性呼吸道病的“整體觀”-應用四加一驅蟲模式
后圓線蟲(肺絲蟲)、蛔蟲、有齒冠尾線蟲(腎蟲),都能引起豬的呼吸道病,主要表現為長期咳嗽,漸進性消瘦,用任何抗菌藥治療都沒有效果。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會造成誤診和延誤治療,影響養殖者的經濟效益。采用四加一驅蟲模式會大大降低寄生蟲的發病率,甚至會杜絕寄生蟲病的發生。所謂的四加一驅蟲模式就是一年給種豬驅蟲四次,每隔三個月驅蟲一次;育肥豬在保育結束時驅蟲一次的一種先進驅蟲方式。采用四加一驅蟲模式可以徹底凈化豬場和豬體,大大降低了種豬、仔豬和育肥豬的感染率,對增強母豬的母性、提高母豬的產奶量,提高仔豬出生重和斷奶重都將大有益處。采用四加一驅蟲模式對所選用的驅蟲藥要求比較高,要求廣譜、高效、毒副作用低,并且在豬的任何生長階段和生產階段都可以服用。
(僅供學習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