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豬病發生預測及防治建議
豬瘟仍是當前豬的頭號“殺手”,但臨床表現非典型化占據主流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各品種、年齡、性別的 豬均易感。1 個月齡以內的仔豬很少感染發病,1 個月齡以后易感性逐漸增加。本病有高度 的傳染性,當易感豬群受到傳染時,即引起急性暴發,最先發病的豬呈最急性經過而死亡。 發病率和死亡率都甚高。主要表現突然發病,高熱,全身痙攣,四肢抽搐,皮膚和黏膜發紺。 兩眼有膿性分泌物,甚至使眼瞼粘連。耳、四肢內側、腹下及外陰等處皮膚出現出血斑點。 病豬先便秘后腹瀉,糞便中常帶有黏液。全身皮膚、漿膜、黏膜和內臟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變化,以淋巴結、腎臟、膀胱、脾臟、喉頭、膽囊和大腸黏膜出血最為常見。腎臟色澤變淡,皮質上有針尖至小米大、數量不等的紫紅色出血點。脾臟出血性梗死為豬瘟特征性病變。全身淋巴結充血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狀。喉頭和會厭軟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膀胱黏膜有出血點。盲腸和結腸,特別是回盲口常有鈕扣狀潰瘍。不過,近年來臨床上見到的豬瘟,多以溫和型、非典型化占據主流,往日豬瘟的典型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已經少見,因此誤診現象十分普遍。
防治措施不要總以為豬打了疫苗就萬事大吉了,疫苗質量不佳,免疫程序不合理,注射 劑量不足,操作不規范等,即便是打了豬瘟疫苗也照樣還發病。母豬打過豬瘟疫苗后,沒斷 奶的仔豬不會發生豬瘟。如果仔豬出生后 6 周以內打疫苗,反倒因母源抗體干擾,造成免疫 失敗,待長到小豬、架子豬、肥育豬時,就有可能發生非典型豬瘟。因對豬瘟沒有特效治療 藥物,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以毒攻毒,即以大于平時預防量 10 倍以上的豬瘟疫苗注射,刺 激機體產生干擾素,干擾豬瘟病毒復制,使其產生免疫力。豬瘟常發地區應實行超前免疫: 即初生仔豬吮初乳之前注射疫苗 4 頭份,即可終身獲得免疫力。
豬高熱病疫情可能會持續反彈
據調查,我國南方諸省的生豬高熱病疫情自 6 月上旬開始,至 8 月下旬告一段落,許多農民認為疫情已像往年那樣過去了,于是有“經驗”的養豬大戶開始補欄和購進后備母豬。誰知天有不測風云,從 9 月中旬開始,疫情再度發生,而且來勢更兇猛,呈堅挺持續反彈之勢。來自疫區的調查結果是:老疫區(指 6 月份至 8 月份發病地區)剩余的豬又遭肆虐,導致許多中小豬場的生豬死光賣光;新疫區的疫情在擴大和蔓延,病情更復雜,病更難治,死亡率和淘汰率更高。今年的豬病到底怎么回事?養豬戶在困惑,基層獸醫在困惑,村頭路旁人們在談論生豬難養,農貿市場上人們對豬肉不再青睞??梢哉f,這場跨省區的疫情使得養豬業在許多地區遭到毀滅性的災難。
對豬丹毒萬萬不能松懈
豬丹毒是由紅斑丹毒絲菌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多發生于架子豬,傳播較慢。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主要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最急性者與豬瘟容易混淆,但豬丹毒病豬雖體溫升高但仍有食欲,強迫驅趕時發出尖叫聲,步態僵硬或有跛行,很少發生腹瀉。結膜充血,兩眼清亮有神。耳、腹、腿內側皮膚等部位出現特征性的俗稱“打火印”的疹塊。主要出現全身敗血癥變化和體表皮膚出現紅斑等特征。胃和小腸有嚴重的出血性炎癥,脾腫大, 呈櫻桃紅色,淋巴結、腎淤血腫大。
防治措施:目前使用的菌苗有豬丹毒弱毒菌苗、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菌苗及二聯或三聯苗 4 種。豬群中一旦發生本病,應及時隔離病豬,并迅速治療。治療本病以青霉素療效最好,其次是恩諾沙星、金霉素及泰樂菌素等。
對仔豬腹瀉要鑒別診斷,對癥下藥
仔豬黃痢該病是一定血清型的溶血性(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高致死性的腹 瀉性傳染病。
發病特點:主要發生于 7 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死亡率均高,7 日齡以上仔豬發病較少。往往因 1 頭發病,傳染數頭至整群。
主要癥狀:腹瀉突然,少有嘔吐,糞便呈黃色或黃白色水樣,腥臭,病程為急性或慢性,最后因脫水、消瘦而死亡。剖檢可見腸道黏膜發生急性卡他性炎癥,以十二指腸最明顯。腸黏膜腫脹,充血,腸壁變薄,腸管松弛。
仔豬白痢該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非敗血性、急性腸道傳染病。
發病特點:多發生于 10 日齡-30 日齡的仔豬,發病率中等,死亡率不高,呈地方性流行。
主要癥狀:腹瀉突然,無嘔吐,糞便呈乳白、灰白或黃白色漿狀,腥臭,體溫不高,被毛粗亂,肛門周圍被糞便污染。病程為急性或亞急性。持久者消瘦,脫水,生長發育受阻。剖檢病變是卡他性腸炎,腸內容物呈糊狀、灰白色,腸系膜淋巴結腫脹。
仔豬紅痢該病是由 C 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腸毒血癥,又叫傳染性壞死性腸炎、出血性 腸炎等。主要對 3 日齡內仔豬危害大,常年在產仔季節暴發,一旦發病,死亡率甚高。7 日 齡以上仔豬發病很少。
主要癥狀:病豬偶有嘔吐,主要以排紅色黏液稀便為特征,病程為最急性或急性,死亡率高,剖檢腹腔積液呈紅色,空腸出血、壞死,腸內容物混有大量小氣泡, 淋巴結腫大、出血。要預防本病首先要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消除和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在母豬產前,豬舍可用 20%石灰水或 2%氫氧化鈉徹底消毒。其次仔豬出生后要盡早讓其吃上初乳,以增強自身免疫力,吃初乳前每頭仔豬可口服慶大霉素 2 毫升,7 日齡開始補飼時在飼料中拌入適量土霉素預防。發現病豬應立即隔離治療,初期使用一支靈口服效果較好,如單方治療效果不明顯,可立即改用其他藥劑。
口服有:土霉素、黃連素、環丙沙星;
肌肉注射有:腸炎速克、痢菌凈、長效抗菌劑等藥物。
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又稱豬沙門氏菌病。本病主要侵害 2 月齡 -4 月齡的仔豬。常限于一個豬場,發病率不高,流行緩慢。各種不良因素如飼養管理不當、氣候突變或經長途運輸等可誘發本病發生。冬季患豬多呈急性敗血癥和劇烈性腹瀉,拉灰白色或黃綠色糞便,帶有血液或黏液,呈腥臭味。有些病豬出現咳嗽。慢性者反復下痢,體溫不高。耳根、胸前及腹下皮膚有紫斑。剖檢見皮膚有紫斑,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肝有黃色或灰白色的點狀壞死。脾腫大呈暗紫色,肺常見有卡他性肺炎或灰黃色干酪樣結節,大腸壁增厚,黏膜發炎,表面粗糙,有大小不一邊緣不齊的壞死灶。
鏈球菌病繼發混合感染多
豬在患感冒后容易繼發。急性病豬體溫升高到 41℃以上,減食或停食,結膜潮紅,流 鼻涕。部分病豬發生關節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表現共濟失調、空口磨牙等神經 癥狀;有的頸背等處皮膚廣泛充血或有出血斑。8 周齡內仔豬常于 2 天內死去。慢性病豬常 在頭、胸、腹和股內皮膚等處出現圓形淺玫瑰色硬幣樣大丘疹,后覆蓋褐色痂皮。混合感染 豬瘟時,患豬流漿液性鼻液,耳尖、腹下、四肢末端、股內側有紫紅色或藍紫色出血點,并 流渾濁、惡臭的液體。病豬先便秘后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發作,后期呼吸困難,常于 1 天~3 天內死亡。
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使用混亂,豬鏈球菌病已經對多種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給臨床 治療增加了不小的難度,但是如果肌肉注射強效阿莫西林,15 毫克/公斤體重,2.5%恩諾沙星注射液 2.5 毫克/公斤體重,每天一次,連用 3 天,病情會得到有效控制。
老病復出的弓形蟲不可忽視
豬的弓形體病應該說是一種“老病”了,但是前幾年很難在臨床上見到,成流行性發作 更為少見。但近年來,在很多地方已經形成地方性流行,危害較大。其臨床表現似流感,體 溫升高到 40.5℃-42℃,表現為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 痛,僵直,四肢內側、腹部皮下大面積呈現紅紫色,體表淋巴結腫大。以磺胺-6-甲氧嘧啶、 磺胺嘧啶加甲氧芐胺嘧啶等藥物治療有效。
豬感冒≠豬流感,小病別小看
豬感冒是由于對豬只管理不當,突然受寒,如賊風、穿堂風、初冬未注意防寒保溫等所 引起,各種年齡的豬均可發生,但以仔豬多發,且多發生于氣溫驟變的季節,但沒有傳染性。其主要癥狀是體溫升高,末梢部分發涼或流淚,鼻流清涕以后轉為濃稠鼻涕,呼吸增快,嚴重者畏寒怕冷,不愿行走等,可繼發支氣管肺炎。
豬流感是由豬流感病毒引起,有傳染性,常全群同時感染,其癥狀與普通感冒相似,病 豬體溫高達 40℃以上,有時高達 42℃。眼鼻常流出黏性分泌物,鼻汁有時帶有血色,常呼 吸急促,呈明顯的腹式呼吸,夾雜有間斷性咳嗽,少食或不食,糞便干硬,也常見肌肉和關 節疼痛,喜臥,多頭豬擠在一起。豬流感的特點是來勢突然,大群發生,癥狀較重,但病程 短,多數豬在一個星期之內恢復,少數豬發生繼發性感染,出現大葉性出血性肺炎或腸炎而 致死。解剖病死豬,發現病變以呼吸器官為主,可見上呼吸道(鼻、喉、氣管、支氣管)黏膜 出血,有大量泡沫狀液體,或雜有血液。在肺的心葉、尖葉和中間葉出現鮮牛肉狀病變,呈 紫紅色,多呈不規則的對稱。肺病區膨脹不全,塌陷,周圍肺組織發生氣腫(外觀呈蒼白色)。 肺門、縱膈淋巴結水腫,充血。
無論豬患感冒還是流感,雖是小病但不能小看。實際上,豬得了這兩種病以后,往往成 為“百病之源”,特別是體溫升高、咳嗽等癥狀,會成為許多疫病的先兆或誘因,如不及時 控制,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發現后一般可用解熱鎮痛藥如復方氨基比林、30℅安乃近對 癥治療,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藥控制繼發感染。中獸醫療法以解熱鎮痛、祛風散寒為原則,可 用銀翹散、荊防敗毒散等方劑。
偽狂犬、溫和型豬瘟、藍耳病、附紅細胞體、弓形體等疾病,常見多發,臨床癥狀極為 相似,診斷困難,療效不高。病豬在臨床上有下列癥狀:體溫升高,呼吸困難,流涎,嘔吐,下痢,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肌肉震顫,步態不穩,四肢運動不協調;眼球震顫,間歇性痙攣,后軀麻痹,有前進、后退或轉圈等強迫運動,常伴有癲癇樣發作及昏睡等現象;耳、腹下、尾等處有紫斑;有的伴有嘴角瘙癢。神經癥狀出現后 1 天-2 天內死亡,仔豬死亡率可達 100%。若發病 6 天后才出現神經癥狀,則有恢復希望。但可能有永久性后遺癥,如瞎眼、偏癱、發育障礙等。青年豬常見便秘,一般癥狀和神經癥狀較幼豬輕,病死率也低,病程約 4 天-8 天。成年豬常呈隱性感染,較常見的癥狀為微熱,倦怠,精神沉郁,便秘,食欲不振。 數日即恢復正常,很少見到神經癥狀。懷孕母豬于受胎 40 天后感染時,常有流產、死胎及延遲分娩等現象。懷孕后期感染的則產出木乃伊胎,也有活產胎兒,但胎兒產后不久常出現典型的神經癥狀而死亡。母豬流產前后,大多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對這些疾病,目前仍缺乏特效的治療藥物,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預防。預防措施:不從疫 區購入種豬,引進的種豬要進行嚴格的隔離檢疫,并采血送實驗室檢查;豬舍地面、墻壁、 設施及用具等經常進行消毒;糞尿放入發酵池或沼氣池處理;撲滅豬舍鼠類,防止野獸侵入 等。種豬場的母豬應每三個月采血檢查一次。流行時的防治措施:對于發病肥育豬場一般可 采取全面免疫的方法。
(僅供學習參考使用)